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下载Firefox

学习园地

2018年1-2月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资料
2018年01月03日 10:03 点击:

一、汇聚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磅礴伟力——二〇一七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二、新时代:发展新方位奋进新目标

三、新知新觉:深刻理解新时代划时代意义

四、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

党委宣传部编

一、汇聚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磅礴伟力——二〇一七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伟大的事业,伟大的变革,必定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向前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全党全社会文化自信大大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全党全国人民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回眸2017,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紧紧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这条主线,用更响亮的主旋律、更强劲的正能量,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高高举起思想旗帜

党心民心极大凝聚

2017年10月24日,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

这次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树起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旗帜、中国人民的精神旗帜。

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上,焕发强大真理力量和独特思想魅力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同耀眼的火炬,照亮亿万中华儿女前行的道路。

旗帜指引方向,火炬照亮前程。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人心,使之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政治上的主心骨、思想上的定盘星、行动上的指南针,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

党的十九大一闭幕,由中宣部会同中央有关部门组建的中央宣讲团即赴全国各地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重中之重是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宣讲报告36场,举办各种形式的互动交流活动近60场,直接听众近52万人,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间接收听收看的达2100多万人……中央宣讲团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与各地干部群众面对面互动交流,严谨生动地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讲明白,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透彻,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

在全党全社会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中,由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编辑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摆上了各大书店柜台,同中外读者见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连同2014年9月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为全党全社会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提供了权威教材。

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强大的力量。

更好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必然要求深化理论研究阐释,帮助人们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创新观点、实践要求。

过去一年,理论工作“四大平台”建设深入推进,围绕重大现实问题、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践经验总结进行深入研究,推出一批有分量有深度的研究成果;聚焦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一主题,4场“治国理政论坛”系列研讨会成功举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重大主题宣传,以及中央报刊刊发的上百篇理论文章、理论述评等,深入宣传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坚定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四个自信”。

就在不久前,经党中央批准,首批10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的成立,为深入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再添“生力军”。

学懂、弄通、做实,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以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

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边陲,思想的伟力激荡中华大地,党心民心极大凝聚,社会共识不断扩大,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在人民群众心中落地生根,举国上下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有了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我们就有了领航人!”“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就有了航标!”“只要一心跟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走,各项工作就能乘风破浪、排除万难。”……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全体中国人民的心声,更是新时代中国处处展现的新气象新风貌。

奏响新时代最强音

斗志干劲极大提振

“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党的工作全局,对新形势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也为整个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七部重点电视专题片陆续亮相荧屏。

在《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坚定改革信念,在《法治中国》中彰显法治力量,在《大国外交》中领略中国风采,在《巡视利剑》中为强力反腐点赞,在《辉煌中国》中为祖国骄傲自豪,在《强军》中怀壮志豪情,在《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中扬奋进斗志……这些精品盛宴,全景呈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大手笔、大气魄、大担当,充分展现了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迎接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了浓厚的思想舆论氛围。

“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以另一种“笔触”,书写五年辉煌。10个主题展区和1个特色体验展区浓缩五年时光,无论是走进展览现场还是网上观展,人们都由衷地赞叹:“厉害了,我的国!”

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发挥好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文化支撑的作用,让嘹亮的主旋律交汇成新时代的最强音。

新闻舆论工作身处前沿,新闻工作者必须用坚定的立场、正确的观点、鲜明的态度、宏大的声势,有力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生动展示社会发展主流——

过去一年,广大新闻工作者宣传党的政策,记录时代风云。“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主题采访,脱贫攻坚、民生改善重大举措、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了总书记的嘱托”等系列专题报道,佳作力作频出。

党的十九大后,“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和网络主题活动蓬勃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宣传各地各部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实际行动。截至目前,中央媒体累计推出各类报道两万余篇。各类媒体还充分运用媒体融合发展成果,制作微视频、微动漫等新媒体产品,让党的十九大精神网上传播鲜活闪亮。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同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九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断繁荣兴盛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国家和民族铸魂,为党和人民事业聚力——

2017年,文化市场百花竞艳。一批文艺精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人民文化获得感进一步增强。电影《战狼Ⅱ》《建军大业》、电视剧《黄大年》等收视口碑双丰收;报告文学《塞罕坝时间》、中国梦主题歌曲《新的天地》等引发强烈社会反响。

2017年,文化体制改革蹄疾步稳。《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印发,列入2017年中央深改组和中央文改领导小组工作要点的任务基本完成……环环相扣的文化新政,压茬拓展的发展举措,为破解文化领域的诸多难点披荆斩棘,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

2017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硕果累累。从《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出台,到编纂出版首批《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图书,继续做好中国京剧“像音像”工作等,中华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焕发时代风采,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血脉不断传承延续。

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需要主流思想舆论的巩固壮大,也需要直面“没有硝烟”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正本清源、激浊扬清。

过去一年,各级党委(党组)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进一步增强阵地意识,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过去一年,一系列剑指网络违法有害信息的专项整治先后开展,一批明辨是非的文章有力批驳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

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选择;有什么样的理想,就有什么样的方向。

广袤神州,嘹亮的主旋律、强劲的正能量,涌动在诵读的章句、传唱的歌声中,融入日常的交谈、网络的留言里,潜移默化地提振全社会的信心和斗志,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能量。

铸牢共同精神纽带

奋进力量极大增强

这是发生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里的感人一幕:

2017年11月1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亲切会见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600多名代表。看到93岁的黄旭华和82岁的黄大发两位全国道德模范代表年事已高,习近平总书记握住他们的手,请他们坐到自己身旁。

身教胜言教。习近平总书记用行动为全党全社会上了关爱模范、尊重先进的生动一课。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凝聚了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进一步强化——

“大功三连”、河北塞罕坝林场等重大典型,廖俊波、黄大年、黄大发、王锐、南仁东等时代楷模以及一大批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

把“软约束”变成“硬规矩”,作为民法典开篇之作的民法总则,成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鲜明写照。新诞生的国歌法,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开篇第一条。深入开展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运用法治手段惩戒“老赖”,维护了公平正义、净化了社会风气。

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彰显——

《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创建活动作出总体规划和安排部署。孝老爱亲、诚信教育、公益行动、学雷锋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同频共振。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公益广告、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等高质量作品广为传播、成风化人,引导和推动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一个人人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

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进一步形成——

在传统节日开展的“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使传统节日焕发时代活力,成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爱国节、情感节、仁爱节。在烈士纪念日缅怀先烈、在国家公祭日悼念活动中铭记历史……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弘扬红色基因,让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根植在人们灵魂深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在基层蓬勃展开,着力补齐“精神短板”,文化在脱贫攻坚中“扶志”“扶智”作用不断发挥,让老百姓在口袋鼓起来的同时,脑袋也逐步“富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面对宏伟的目标、壮阔的前景,亿万国人需要众志成城进行伟大斗争,坚定意志建设伟大工程,齐心协力推进伟大事业,同心同德实现伟大梦想。

回望来路,丰富的实践与丰硕的成果昭示我们,深培厚植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纽带,我们必将在前进道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自信,一往无前直抵光辉彼岸。

立体传播中国声音

中国形象更加闪亮

“我们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2017年5月14日,北京。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赢得阵阵掌声。

这是中国首倡举办的“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内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近1500名与会代表,见证了习近平主席的大国领袖风采。来自全球的数千名注册记者聚焦论坛,把中国领导人的庄严承诺和美好愿望传遍世界。

过去一年,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从五月的北京到初秋的厦门……一次次主场外交,不仅展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魅力,也为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推开一扇扇窗户。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需要更好了解中国。

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创新推动、持续用劲,全方位、立体化传播中国声音,着力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用真诚连接中外、用真情沟通世界。

邀请境外记者采访报道十九大,召开国际智库研讨会畅谈中国发展和世界意义,举办首届“南南人权论坛”将南南合作推向新境界……古老又青春的中国,热情地向世界敞开了自家“客厅”。

十九大新闻报道,堪称国际新闻界的“世纪盛会”。3068名中外记者中,境外媒体记者占据“半壁江山”。作为历史的记录者,各国记者在“满负荷运转”的采访活动中,感受新时代中国的韵味与风采。一篇篇报道、一段段直播、一张张图片承载着读懂中国和理解中国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管用的“密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渠道,传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组织近20批十九大精神宣介团赴近40个国家展开交流,精心策划推出纪录片《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开放且自信的中国,积极向世界阐述自己的理念和主张。

2017年11月27日,意大利等16个国家的知名出版机构同中国外文局外文出版社在京签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国际合作翻译出版备忘录,共同翻译出版这些国家语种版本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此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已出版24个语种、27个版本。

外文出版社改稿专家大卫·弗格森参与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和第二卷的翻译工作。“这两本书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用这么多种语言向全世界读者传播他的理念和思想。”弗格森说,如果想知道中国的现状和未来的走向,就应该读这两本书。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随着世界的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中国,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也不断加强。

“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外宣旗舰媒体为引领,中央和地方各类媒体积极参与的外宣工作格局已初步形成。

过去一年,面对云谲波诡的国际局势,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敢于发声、善于发声,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向世界展示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良好形象,更让世界清晰看到,新时代的中国将为世界带来更多机遇,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努力,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新年新气象,击鼓又催征。

走过极不平凡的5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以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汇聚了中华巨轮乘风破浪的强大精神动力。面向新的壮阔征程,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必将谱写新的壮丽篇章,让攻坚时刻有更强劲、更持久的力量,让奋进路上有更坚定、更一致的步伐。

(来源:新华社)

二、新时代:发展新方位奋进新目标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政治判断,赋予党的奋斗主题、目标任务、价值追求、历史使命和世界担当以新的时代内涵,为推进“四个伟大”提供了时代坐标和科学依据。

新时代的鲜明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变了,社会主要矛盾变了,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党的理论和实践主题仍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高举的旗帜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治国理政第一位的任务仍然是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团结带领人民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篇章,让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证明,社会主义是唯一行得通、走得好的道路,只有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证明,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会窒息社会主义的生命力,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发展不了中国、发展不了社会主义;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证明,与西方接轨不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一定会葬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新时代的战略安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此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顺利实现。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新的战略安排。

从现在到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对历史、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包括经济发展的各项任务和目标,也包括社会发展等其他方面的任务和目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我们有信心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意味着原定的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将提前15年完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的治理优势、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发赶超优势充分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迸发出来的巨大创造力已经并将继续深刻改变中国的面貌,基本实现现代化站到坚实地基上、具备厚实基础。

从2035年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与原来第三步战略目标相比,内涵更加充实,目标更加宏大,愿景更加美好。从现代化国家升级为现代化强国,意味着新目标不是建成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那时,中华民族将完成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时代的价值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追求,共享是新发展理念的价值旨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今天,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共建美好生活仍有短板;社会财富快速增长,但距离共同富裕仍有差距。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同时人民生活需要的内涵大大扩展、层次大大提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期盼更好满足人们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期盼更好满足人们的参与感、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尊严感等“软性需要”;期盼全体人民都能实现全面发展、共同富裕,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期盼整个国家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平衡发展、共同进步,满足人们在各个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要更加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更加注重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着力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新进展。

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实现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山河破碎、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在各种主义、各条道路的反复权衡中,在各派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在中国人民的反复对比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奋斗史。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民主革命道路,完成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实现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推进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站在伟大复兴的新坐标上。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里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道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奇迹。中国奇迹发生在一个具有超长历史纵深、超大国土面积、超大人口规模的国家里,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伟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2017年中国GDP估计超过12万亿美元,经济总量大致相当于2个日本、3个德国、4个英国、5个印度、6个意大利、7个加拿大、8个俄罗斯。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产业链条、最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的动力之源和稳定之锚,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0%以上,超过美国、日本和欧盟之和。

新时代的世界担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我们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逐渐形成西方主导的依附型世界体系和中心—边缘结构。在这个世界体系中,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主导国际事务讨论,核心国家、中心国家掌握着绝对话语权;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服膺中心统治边缘的权力逻辑,在工业化、经济全球化中扮演着依附角色,甚至随波逐流。21世纪初,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崛起,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第一次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2012年以来,中国和平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是人类社会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它改变了全世界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基本判断,宣告历史终结论的终结;改变了西方描绘的“世界趋同于资本主义”的未来世界图景,宣告“除了资本主义别无选择”的简单和偏颇;改变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当代境遇,表明社会主义在21世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改变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惯性思维,宣告走自己的路、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才是不变法则和永恒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解决世界面临的发展赤字,习近平同志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动设立丝路基金,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中国动力;为解决世界面临的治理赤字,习近平同志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方案;为解决世界面临的和平赤字,习近平同志提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家交往观,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制度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中国智慧。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三、新知新觉:深刻理解新时代划时代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划时代意义,是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始终坚定“四个自信”、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认识基础。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昭示着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彻底摆脱贫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并非一件能够主观决定的事。在社会生产落后、人民普遍贫穷的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只能是空谈。进入新时代,我国已经摆脱生产落后和普遍贫困的状况,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此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可谓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这充分表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是意外之喜,而是党和人民接续奋斗的结果,它凝结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和巨大心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积极顺应新时代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擘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两步走”战略,引领党和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展望未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前景无限光明,蓝图必将实现。

走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标志着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走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近代以后,中国曾一度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苦难。为改变民族命运,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一次次抗争、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奋起。历史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才能跨越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更应看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并不轻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路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看准了、认定了,就必须毫不动摇地走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发展模式。只有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焕发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一度陷入低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说,科学社会主义就好比参天大树之根本、万里长河之泉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重铸了世界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心。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新自由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并未终结历史,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始终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真理力量。只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必定会越来越大。

贡献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表明,实现现代化并非只有西方模式一条道路可走,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没有走西方大国殖民侵略的老路,而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始终不渝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积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大增强了世界上爱好和维护和平的力量,为解决人类问题、世界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四、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要求“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必须进一步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融合,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深入推进反腐败工作。

坚持党的领导,一以贯之依法反腐败

坚持党的领导是依法反腐败的根本保证,依法反腐败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方式。党对依法治国、依法反腐败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的反腐败重要思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要坚持厉行法治,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我们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树立法治观念,强化反腐败法治思维

观念和思维是行动的“总开关”,牢固树立法治观念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在当前大力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各级纪委和监察委员会将合署办公,在形成监督合力的同时,也对各级纪检监察干部的法律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级纪检监察干部不仅要对执纪业务知识烂熟于胸、运用自如,还要系统学习和研究国家法治建设的体系、制度和规定,在实践中自觉运用法治的精神、原则、规范、逻辑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把依宪治国和依法行政的理念和要求贯通于监督检查、正风肃纪、责任追究当中。各级纪检监察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决反对和自觉抵制一切特权思想,在心理上敬畏法律、崇尚法治,在行为上遵循法则、宣扬法治,确保反腐败工作在法治的轨道上良性运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资源,运用历史和现实的生动案例,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反腐败宣传教育,积极营造法治反腐的文化氛围,培育人民群众参与法治反腐的思想土壤,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依法反腐的观念和信心。

完善反腐败法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科学立法是法治反腐的前提,良法之治是法治反腐的高级状态。推进依法反腐,应当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法规制度体系,通过严密的制度体系来制约和监督权力,使反腐败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反腐败本身也是权力运行的过程,凡属反腐败行为都要于法有据。但是,目前我国反腐败法制体系还不够健全,统一的反腐败基本法还没有制定,《国家监察法》尚待研究通过,有的反腐败专项法规还处于空白状态,有的滞后于形势的发展,有的存在无责任主体、无配套政策、无程序规定或缺乏具体的责任追究条款、自由裁量权过大等问题。上述反腐败法制体系上的不健全,导致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处理腐败问题时常以纪律责任替代法律责任,甚至采取“下不为例”的处理方式,在客观上纵容了腐败行为,既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也为某些腐败分子基于诱惑铤而走险埋下了隐患。

我们要全面梳理现行的反腐败法制体系,查缺补漏,着力解决党纪与国法、行政规定与法律条文、法律法规和现实情况的冲突和缝隙,及时修订完善,从制度源头上堵住腐败的漏洞。要加强全面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加快制定行政决策程序法、公共信息公开法、举报人和证人保护法以及国际反腐败公约实施细则等,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败法律体系。要优化检察院人员转隶融合工作机制,着力完善工作业务程序制度,防止因程序脱节而产生违法问题和办案事故,使反腐败的法律链条平稳延伸、无缝对接。从局部看,对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反腐败立法,应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进行完善;对各地各部门先行先试的制度、政策、办法,如果执行效果和社会反响好,要及时总结推广,为反腐败国家立法积累经验,一旦条件成熟,应及时上升为法律法规。

严格执行法律,推进反腐败依法治理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推进反腐败依法治理,必须做到严格执法,切实保证反腐败在法治的框架内良好运行。各级纪检监察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依法执纪的重要性,做到心中有法纪、脚下有红线,实现法纪落地、刚性运行,既不“以权压法”“以言代法”,也不搞选择性反腐败和运动式反腐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是反腐败的专责机关,要充分发挥反腐败协调小组的领导作用,加强与公安、检察、审判机关和组织人事、财政、审计、金融、电信、房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发挥优势,形成合力。各级纪检监察干部在执纪执法的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用组织程序代替法律规范、用工作纪律代替法律规定、用领导意志代替法纪要求等行为。

当前,我国正快速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地方各级党委要牢牢把握领导反腐败斗争的主动权,推进机构、职能、人员全面融合和工作流程磨合,探索监察委员会有效履职履责、执纪与执法相互衔接的实现路径,把改革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使党内监督与国家监督、党的纪律检查与国家监察有机统一。纪检监察部门要明确转隶后的法律职责定位,专司“党内监督、依法执纪、依法监察”,集中精力管好党纪政纪,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对涉嫌犯罪的案件,要及时依法移送检察机关进行起诉。要严格依法查办案件,遵循依纪依法、安全文明的办案原则,对信访、线索处置、立案、审查、审理、执行等各环节,做到依法处置、有案必查、查实必纠。各级纪委与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后,既执纪又执法,责任重大,面临的考验也在增加,纪检监察机关要敢于刀刃向内,进一步强化自我监督,严格工作程序和业务流程,加强过程检查和督促办理,对纪检监察人员违规违纪违法的要从严处理,以实际行动回应各方关切。

                                                                                                                 (来源:《学习时报》)

关闭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