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习近平:激发制度活力激活基层经验激励干部作为 扎扎实实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
二、陈宝生:发挥高校优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三、以“四个自信”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四、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取得胜利
党委宣传部编
一、习近平:激发制度活力激活基层经验激励干部作为 扎扎实实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7月6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在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不失时机推进重大全局性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继续推进改革,要把更多精力聚焦到重点难点问题上来,集中力量打攻坚战,激发制度活力,激活基层经验,激励干部作为,扎扎实实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
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督察工作规定》、《关于浙江等地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需要中央层面解决的事项清单及工作建议》、《关于开展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若干财政政策的意见》、《关于增设北京互联网法院、广州互联网法院的方案》、《关于设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厅的方案》。
会议指出,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要牢牢把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这个定位,围绕创造“雄安质量”,赋予雄安新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在创新发展、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构建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制度体系,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会议强调,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要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会议指出,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以建立健全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机制为着力点,构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的长效机制,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问题。要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会议强调,推动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要民生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学前教育规律,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健全学前教育政策保障体系,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期盼。
会议指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创新预算管理方式,突出绩效导向,落实主体责任,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着力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会议强调,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要顺应居民消费新趋势,从供需两端发力,积极培育重点消费领域细分市场,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引导形成合理消费预期,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会议指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对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要把确保文物安全放在首要位置,聚焦文物保护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制度设计和精准管理,注意盘活文物资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会议强调,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绩效评价工作,要针对当前政府购买服务存在的问题,积极引入第三方机构对购买服务行为的经济性、规范性、效率性、公平性开展评价,提高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水平,提升财政资金效益和政府公共服务管理水平。
会议指出,开展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督察工作,目的是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要聚焦统计法定职责履行、统计违纪违法现象治理、统计数据质量提升,突出重点、发现问题、严明纪律,维护统计法律法规权威,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好统计制度保障。
会议强调,浙江等地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涉及中央层面的制度和政策设计。对需要中央层面解决的事项,要列出清单,统筹考虑,分类处理,通过机构改革、投资审批改革、信息共享、法律修改等措施,抓紧研究解决有关问题。
会议指出,开展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试点,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保持现有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岗位等级设置和晋升制度不变,改造现有职员等级,建立主要体现德才素质、个人资历、工作实绩的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拓展基层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职业发展空间。
会议强调,各级财政部门要聚焦军民融合发展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落实资金保障,引导多元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健全配套政策,更好发挥财政政策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的作用。
会议指出,在北京、广州增设互联网法院,是司法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大趋势的一项重要举措。要在总结推广杭州互联网法院试点经验基础上,回应社会司法需求,科学确定管辖范围,健全完善诉讼规则,构建统一诉讼平台,推动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
会议强调,设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厅,要以强化法律监督、提高办案效果、推进专业化建设为导向,构建配置科学、运行高效的公益诉讼检察机构,为更好履行检察公益诉讼职责提供组织保障。
会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多抓落实、见成效。每项工作都要定责追责到人。要激发制度活力,敢于突破,主动作为,在优化资源配置上下功夫,用制度来盘活资源、提高效能。要激活基层经验,对率先突破、取得经验的,及时拿到面上来研究论证,条件成熟的要及时推广。不管在哪个层面总结推广改革经验,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根据实际作差别化处理。要激励干部作为,拿出一些专门的举措来,让改革者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要结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活动,表彰一批改革的先锋模范,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改革精神。
(来源:新华网)
二、陈宝生:发挥高校优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核心要点: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增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自觉。
高校是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不仅要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走在前列,而且要在理论创新、思想引领、价值创造上走在前列,切实承担起学习、研究、宣传、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任。
我们要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作为新形势下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路线图与指南针,围绕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要求,加快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推动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龙头、其他学科领域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为支撑的学科体系。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力渗透力,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各学科各专业中,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学科。
统筹实施好各类人才计划,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培养造就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全面部署,为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五路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和方面军。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采取有效措施,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有力支撑。
一、深刻认识发挥高校优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紧迫性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增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自觉。
突出价值引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迷失方向、丢掉灵魂。高校是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重要基地。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永葆马克思主义生机活力,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高校责无旁贷。高校不仅要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走在前列,而且要在理论创新、思想引领、价值创造上走在前列,切实承担起学习、研究、宣传、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任。
破解改革发展难题,增进社会文明程度。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在咨政建言方面汇聚高校智慧,同时启迪民智,增进全社会文明程度,发挥高校综合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智力优势,高校责无旁贷。高校应当以国家现实需求为导向,聚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为提高党和政府科学决策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同时,推动学术成果的普及应用,惠及更多群众,满足人民群众优质、多样的文化需求。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教育工作要回归初心,牢固树立为人民办教育的思想。青年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坚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坚守育人育才的价值导向,高校责无旁贷。高校要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发出中国声音,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当今时代,世界主要国家普遍把加强对外传播、人文交流作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高校责无旁贷。高校要紧紧围绕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运用国际上能够广泛接受的表述方式,研究阐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做到既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气派,又把握国外受众思维习惯,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国家形象。
二、准确把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高校学科齐全,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承担各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4万多项,出版著作约11万部,发表论文131万篇,提交各类咨政报告4.3万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整体实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学风方面还存在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等等。我们要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作为新形势下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路线图与指南针,围绕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要求,着力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加快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对高校社科战线来说,就要着力唱好“三台戏”,扎实推进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高校社科战线要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将之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力争走在全国前列,坚定不移、集中优势力量,深入开展学习、研究和宣传,推出一批理论创新成果,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二是着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高校社科战线要把提升创新能力和研究质量放在首位,坚持问题导向,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争当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排头兵。三是全面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改革。高校社科战线要把改革作为推进工作的动力,更加明确本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任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要深入研究改革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着力改进研究体制、育人体制、管理体制和投入保障机制,抓住改革关键节点和症结所在,稳步推进综合改革,重点突破专项改革。
三、多措并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充分发挥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围绕唱好“三台戏”,树导向、抓关键、厚基础、促改革,采取切实行动,扎实推进各方面的重点工作。
树导向:把高校建设成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建设,重点建好一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和组织保障。二是深化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阐释。组织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重点研究基地、高端智库、项目团队,围绕研究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重点开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实践成果的专题研究。三是扎实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推动高校师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努力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启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全面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充分体现在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成果评价等各个环节。
抓关键: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推动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龙头、其他学科领域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为支撑的学科体系。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力渗透力,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各学科各专业之中,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学科。二是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按照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要求,制定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统筹抓好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的建设。三是着力抓好教材体系建设。以提升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为重点,加强对教材建设的统筹指导和系统规划,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学段衔接的教材体系。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与统一使用工作,扎实开展教材所涉课程任课教师培训。
厚基础: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一是以学生为根本,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入实施新闻传播人才、法律人才等系列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二是以学术为基础,建立科教融合新机制。推进科研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创新,加快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和重点研究基地。促进科研和教学深度融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学术前沿成果及时充实到教材中,体现到课堂上,融入到教学实践各环节。三是以学科为支撑,强化学科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做到学科课程、教学环节、教育人群三个“全覆盖”,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促改革:构建既能把握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一是保障抓党建。切实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要把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结合起来,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结合起来,强化责任担当,确保取得实效。二是改革抓体制。统筹管理好人才、阵地、研究规划、研究项目、资金分配、评价评奖活动,处理好投入和效益、数量和质量、规模和结构的关系,优化科研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三是人才抓梯队。统筹实施好各类人才计划,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培养造就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四是监督抓学风。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加强高校学术委员会和学风委员会的建设,按照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的要求,完善教育监督惩处机制,构筑行之有效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和工作体系,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
(来源:求是网)
三、以“四个自信”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1.“四个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道路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近代以来,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抗争,苦苦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但各种尝试和努力均告失败。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才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壮举。在深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立足基本国情和时代条件,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征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由于走在这条正确道路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事实雄辩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是我们道路自信最坚实的基础。
理论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紧紧抓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相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党的十七大将之统一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这是我们理论自信最重要的源泉。
制度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立足中国国情,探索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不仅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也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明显的制度优势、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这是我们制度自信最根本的依据。
文化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的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丰厚,它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的精神命脉,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我们文化自信最深厚的根基。
2.“四个自信”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
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禀赋和追求的高度认同与肯定,是对自身奋斗目标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坚定“四个自信”列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之一,既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也为我们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理解大多是从理论、制度和运动三者统一的逻辑框架来认识。“四个自信”的提出,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自信重要性的确认,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并作出的新的理论概括,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自信与“不忘初心”的深刻表现。如果说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体现的是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制度认同,那么文化自信则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为它关乎道路、理论、制度的前进方向,关乎它们能否在人们的精神领域获得信念根基与价值认同。“四个自信”作为一个逻辑统一体,它内在地蕴含着道路的正确性、理论的科学性、制度的优越性和文化的先进性,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由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所构成的有机统一体,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内在动力,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共同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当前,我国由“欠发展”这一历史方位进入“发展起来以后”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思想文化领域交流、交融、交锋频繁,各种矛盾、风险、挑战叠加,只有始终坚定“四个自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才能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3.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夯实“四个自信”的物质基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四个自信”彰显的是一种精神状态,坚定“四个自信”最终离不开强大的物质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为此,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朝着国家富强的目标奋勇前进。
夯实“四个自信”的精神基础。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需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内容。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坚定的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民族之“魂”,着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指引。当前,就是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精神力量。
夯实“四个自信”的群众基础。“四个自信”归根到底来源于人民群众对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又取决于我们进行的伟大事业能否真正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征程中,要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只有让人民群众真正过上美好生活,人民群众才能对我们的伟大事业增强认同感、巩固自信心、提升自豪感。这是坚定“四个自信”的根本所在。
(来源:新华网)
四、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取得胜利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已有百余年历史。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从接受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铁的事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了伟大胜利。
1、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取得伟大胜利,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第一次全面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树立起一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丰碑,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正式形成。从此,马克思主义作为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和工人阶级的思想武器,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真理力量这一本质特征的必然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集中表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前,包括空想社会主义在内的一切理论,都没有正确地揭示出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没有找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有效途径。马克思主义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本质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特别是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和途径,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与解放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其人民性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从诞生起,就把为人民解放而奋斗写在自己的思想旗帜上,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探求人类解放的真谛,以自己的科学思想、革命理论为建立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充分显示了自己理论的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其实践性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不是空想的理论,也不是空谈的理论,它的根本着力点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不仅解释世界,更着力于改变世界,深刻地剖析世界为什么这样,更透彻地指导人民如何去改变世界。因此,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的思想理论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创立和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社会求进步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其开放性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不断引领时代发展进步。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时刻聆听时代的声音,了解时代的状况,研究时代的问题,引领时代的发展,走在时代的前列。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及其后继者们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文明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因此,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青春活力,不断成功地回应时代的新课题、社会的新挑战。
综上,马克思主义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都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真理力量,这股强大的真理力量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
2、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取得伟大胜利,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有坚定的信仰,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时,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党纲的内容就是按照《共产党宣言》的精神制定的。在近一个世纪的斗争岁月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引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胜利前进。在这近百年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多次修改,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的指导思想地位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一次比一次坚定,一次比一次丰富。在这近百年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召开过十九次党的代表大会,没有一次不强调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重要性,没有一次不强调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已深深地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中。
中国共产党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领导和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和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当时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既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的一系列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有力地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胜利。如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就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制定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正确理论和科学决策,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又如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在此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及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等制定了一系列重大的路线、方针、政策,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再如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再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制定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政策。邓小平同志强调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引导全党全国人民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一系列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引下,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成果,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国共产党成立近一个世纪以来,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做了三件大事,即革命、建设、改革。在领导这三件历史性大事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站在时代前沿,破解时代课题,用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用实践创新推进理论创新,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种子在中国的土地上、在中国的气候环境条件下,由中国共产党人精心培育成长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之树。其中,每一种思想、每一种理论既具有不同的时代特色,又肩负着不同的时代使命;既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又是不同时代前进的灯塔;既深深地打着时代的烙印,又相互联系、承前启后、一脉相承。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指引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夺取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学习,着力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近百年来,靠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学习,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孕育下诞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养育下成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下成熟,成为了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等,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中国第一个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人是青年共产主义者陈望道,第一个翻译《资本论》的人是青年共产党员陈启修。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化人士翻译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经典著作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宣传、学习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从领袖到党员都培养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良好习惯,如毛泽东同志在整个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就利用战争间隙,刻苦地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两个策略》等马列著作。毛泽东同志说:“我学马列是在马背上学的马列。”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组织全党开展学习运动,如在革命战争年代,运用“整风”的形式来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运用开展读书活动的形式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党中央开出学习马列的书目,组织党员干部认真读马列;在改革开放年代,开展思想解放教育活动,通过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来推动改革开放,并紧密结合当时党和国家的工作实际和党员干部思想实际,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理论建设,提升党的领导水平、执政能力。当前,通过建立各级党校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切实加强党员干部和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推动马克思主义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组织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研究和建设。
中国共产党拥有一批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理论家、革命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主要创建者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伟大胜利的组织者、推动者。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发展史上,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涌现了一批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理论家、革命家,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他们在党和人民中享有崇高威望,团结和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指引和推动下,中国的革命奇迹般地成功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奇迹般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奇迹般地胜利了,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是真理,也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了伟大胜利。
3、夺取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胜利
第一,要充分认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新胜利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伟大胜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先后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在这些重大理论成果的正确指导下,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胜利,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变成生动的事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一新思想的形成和指导地位的确立,标志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又有了新的思想行动遵循,标志着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又有了新的科学理论体系,更标志着夺取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胜利又有了新的真理力量。
第二,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基本品质和基本特征:它深刻地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所以是科学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强调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所以是人民的理论;它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中形成的新思想,同时又是破解新时代重大课题,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伟大实践的行动指南,所以是实践的理论;它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形成而形成,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第三,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战斗力、指导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新时代要夺取马克思主义的新胜利,最重要、最关键的是要把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好、研究好、贯彻好、落实好,用这一新思想武装全体党员干部的头脑,统一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要真正按照“学通、弄懂、做实”的要求来开展学习,来弄懂道理,来贯彻落实,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进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这样人人努力,步步留痕,久久为功,新时代夺取马克思主义新胜利就大有希望。
第四,要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遇到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新风险,要继续深入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工程,建设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长期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才能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取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的伟大胜利。同时,时代在发展,实践在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要跟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创新,以强大的真理力量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中国取得新的胜利。
(来源:《光明日报》)